深圳大学应用技术学院085400电子信息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 来源: 学府考研
  • 浏览: 2474
  • 2019-08-23
我要分享:
摘要: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公告正式发布。当前全国各大研招院校研究生招生简章在陆续发放中,为了帮助备考的考生们了解2020年各院校研究生招考信息,学府考研为大家整理了深圳大学应用技术学院085400电子信息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希望对大家的备考有所帮助。

  电子信息

  基本信息

专业
085400
专业名称
电子信息
学制
3
学位类型
专业学位
学院名称
126
联系人
叶老师
联系电话
0755-23256053
电子信箱
gra@sztu.edu.cn
初试科目
[101]思想政治理论;[204]英语二;[302]数学二;[948]电子技术或计算机技术;
复试科目
[FS98]电子信息专业基础综合;

  专业方向及指导教师

专业方向代码
专业方向
指导教师
01
计算机技术
相韶华,曹建民,李发君,王涛,张俊杰,徐渊,林霖,张翌维,梁立新,张席,吴庆阳,但炜,齐英剑,王彩芬,傅向华,叶青松,刘宏伟,肖志勇,张金勇,赵建,袁誉乐,沈小乐,王树兰,宁磊,袁明川,黄海漩,刘成健,吕羽
02
生物医学工程
胡俊青,黎荣松,陈玲玲,王露露,廖文超,胡鑫,邱惠玲,哈恩娜,韩林波,邓载安,艾福金,季涛,吴江红,余利,郑亚莉,张昊,孙茜
03
光学工程
阮双琛,周沧涛,杜晨林,于永芹,张华,吴思忠,郭晓杨,李露,黄太武,李慧,苏彦涛,唐永波,宋家琪

  专业介绍

  01 计算机技术 02 生物医学工程 03 光学工程

  01 计算机技术 方向

  培养目标

  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和发展需要、面向企事业单位对各类计算机工程人才需求,培养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计算机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具体培养要求是:

  1. 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诚信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优秀的创新创业能力,具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 掌握计算机技术领域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熟悉计算机技术领域的相关规范,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在计算机技术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担负工程规划、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特别是具备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3. 掌握一门外语,可以熟练地阅读专业领域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和听说能力。

  培养方向

  计算机技术方向专业学位硕士在读期间可跟随导师从事以下方向的研究:

  1. 信息系统与网络安全;

  2. 嵌入式系统工程;

  3. 智能信息系统;

  4. 物联网工程。

  师资队伍

  本学科点拥有硕士生导师28人,其中教授12人,具有高级职称的导师20人。

  相韶华, 1980年进入大学学习,先后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学博士(等离子体物理)和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电子工程)。相韶华具有20年以上跨界创业,投资管理及担任高科技公司CEO的经验。曾经作为资深科学家,博士后研究员,客座研究员等,先后服务于多家全球著名的大学及研究机构,包括位于美国的贝克曼激光医学研究院(Beckman Laser Institute& Medical Clinics),香港科技大学等。在国际激光生物医学成像数据安全及核医学等研究领域发表了20多篇论文,及13项专利授权。

  相博士是美国著名数据安全公司BloombaseInc的创始人,同时兼任该公司CEO。他带领的Bloombase核心团队在全球信息安全领域有12年以上的技术和行业资源积累优势,曾经参加了IEEE1619,OVA,HL7等多项国际行业标准的制定。其核心产品通过了美国,加拿大,瑞士,德国和中国等权威机构和实验室的测试认证。相博士同时是中美港三地活跃天使投资人。他所投资的领域涉及新一代大数据安全,移动互联网,新一代电子商务,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新型环保技术及多镜头立体成像等。

  曹建民,1964年生,西安微电子学研究所(航天部七七一所)计算机系统与设备专业博士,教授,副院长。曾在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硬件技术研究所任高级工程师7年,有多年通信设备和计算机系统开发的实际经验。2007年调入深圳大学讲授“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用电子电路设计”等课程,并从事大规模集成电路可靠性和嵌入式计算机系统的研究工作。在《物理学报》、《半导体学报》、《电信科学》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多篇被SCI、EI收录。拥有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4项。曾获深圳大学本科课堂教学优秀教师奖、中国电子学会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腾讯奖教优秀班主任奖、深圳市优秀教师奖等。已主持完成多项关于通讯设备信令监测的企业项目,主持完成国家级、深圳市级、深圳大学校级科研项目多项,在研国家级专项和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各1项。

  王涛,博士,教授。1995和1999年分别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1999-2006年任职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系从事电子技术教学和生物医学信号处理等研究工作(2002年获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2.12-2003.12年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2004.01-2006.05年作为研究助理任职于美国迈阿密大学;2006.07-2017.10年任职于南方医科大学(原第一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2008年获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担任数学物理系副主任和电子技术系副主任。王涛博士是IEEE EMBS会员,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耳鼻喉医学工程分会委员,三锐联合实验室主任;多次担任相关专业国际会议分组会议主席和专业期刊审稿人;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广东省高等学校人才建设和横向研发课题等10余项,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申请专利7项(已授权4项)、软件著作权1项,主编《医用物理学》教材1部,参编国际出版的科研论著2部。

  李发君,1988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船舶工程专业,91年开始从事软件研发,先后进行了信息管理系统、船型设计系统、基于汇编的图形函数库等软件和系统的开发,94年加入华为,先后参与和负责了万门程控交换机终端软件、动力环境集中监控系统、接入网网络管理系统、ESpace(类似于QQ)、公共告警箱、公共话单服务器、终端软件平台等大型软件和系统的研发,对软件开发有深刻的理解和丰富的经验,是华为首批50名6级(当时最高级)技术专家之一,曾担任华为软件工程师、系统工程师、项目经理、产品经理、部门总监、Linux及开源软件技术专家委员会主任、华为印度研究所总工等职务,具有多年成功的大型软件开发和技术管理经验。作为第一发明人,共有7项发明专利获得授权,在华为工作期间申请有重要的国际专利。

  赵建,博士,2009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工学学士学位。2014年1月于香港大学计算机系获得博士学位。2014年2月至8月在香港浸会大学做博士后研究。2014年9月加入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研究兴趣为计算与网络平台的资源调度与优化以及服务器应用开发。博士期间主要研究点对点(Peer to Peer)多媒体传输网络优化,以及云计算集群资源的任务调度;博士后期间,主要研究分布式点对点网络存储系统的节点激励策略。在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工作期间,主要参与大疆无人机移动端应用的后台服务开发、负责大疆电子围栏系统后台开发。发表多篇论文于计算机网络国际顶级会议INFOCOM并于大会上做报告,并拥有多项专利。

  课程设置

  高级计算机系统结构,算法分析与设计,数字信号处理,现代数字系统设计,人工智能导论,现代密码学,云计算技术及应用,嵌入式系统设计,物联网应用技术,计算机视觉等。

  教学资源

  目前学院具有深圳市重点实验室一个,中德合作实验室两个,SOC及集成电路方向专业实验室两个,大数据中心一个,以及与国内外多家信息安全企业的合作项目。

  奖励体系

  研究生的奖学金和助学金制度按照深圳大学以及深圳技术大学的奖学金政策执行。

  培养特色

  本专业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研究生第一年进行理论学习。专业实践环节设定1年,主要在协作企业或科研机构的专业实践基地进行。在基地为每位学生选定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或科研人员为实践导师。实践内容应和毕业论文相结合,和今后的科研与职业方向相结合。

  就业情况

  本专业毕业的学生,可进入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信息安全,软件,互联网等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研发,技术咨询与支持等相关工作。

  咨询方式

  彭老师,咨询电话:0755-23256171 咨询邮箱:bdi_gra@sztu.edu.cn

  02 生物医学工程 方向

  培养目标

  本专业着力培养学生在电子信息领域有宽广而扎实的理论基础,掌握电子技术、生命科学、生物信息、医疗器械等相关专业知识和技术,同时掌握必要的科研手段与技能,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健康医疗产业输送优质的创新型、实践型、应用型技术人才。

  培养方向

  电子信息专业生物医学工程方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通过初步的科学研究和严格的工程实验实训,推动专业知识型学生向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快速转变,使学生具备从事智能医疗器械、生物医用材料、癌症早期诊断等领域工作的能力。

  师资队伍

  深圳大学应用技术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师资是一支活跃在学术一线、高水平的科研队伍。现有固定人员27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3人,助理教授9人,深圳市孔雀人才6人。近期承担国家级项目13项(经费290万)、省部级11项(经费253万)、深圳市级项目6项(经费587.8万)及横向课题5项(经费89万);部分研究成果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0余篇;授权专利60余件;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奖2项。

  课程设置

  本专业开设医学仪器原理及设计、医学图像处理与分析、生物医用材料分析方法与技术、生物医用纳米技术、生物医用材料、分子诊断技术等专业课。

  教学资源

  深圳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建立了癌症精准诊断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纳米医学成像与诊断技术实验室、智能医学设备研发实验室,开设了医学电子学、医学信号及图像处理、医学信息系统、智能医学仪器及纳米生物探针与诊疗等研究方向,为开展健康医疗应用方面科研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另外,依托深圳大学的深圳市激光工程重点实验室是深圳市政府首批建设的重点实验室之一,已经在光纤激光器及其超连续谱光源、固体激光器、THz波成像及其应用、光学图象处理和光电检测技术、纳米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以及近红外光热治疗等领域开展前瞻性研究工作。

  奖励体系

  以全日制脱产方式学习的硕士研究生一年获得的奖助学金均不少于8000元,表现优异的将不少于5万元,如累计学校现有社会(企业)奖学金、学术创新奖等,一年所获奖助学金可超过8万元。

  培养特色

  依托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现代工业理念大背景下,借鉴欧美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模式,坚持校企结合的双导师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创新型、实践型、应用型技术人才。

  就业情况

  本专业生物医学工程方向毕业生就业单位包括珠三角地区知名医疗器械企业,如深圳迈瑞、理邦、新产业、金科威、蓝韵、开立、安科、麦普奇、华大智造等公司。

  咨询方式

  0755-23256371(张老师) hsee@sztu.edu.cn

  03 光学工程 方向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激光技术与应用相关领域研究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

  1. 基础原理扎实,专业技术独到;

  2. 积极探索问题,不断创新进取;

  3. 精通激光专业英语,接轨国际技术前沿;

  4. 崇尚科学,热爱生活。

  培养方向

  掌握专业知识:激光技术、非线性光学、X射线光学、高次谐波、太赫兹、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二次源、相干光学成像等。

  师资队伍

  阮双琛,男,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技术大学校长,长期从事超快光学理论和器件的设计与研制工作,在新型固体激光器件、超快激光器件、光子晶体光纤激光器、THz波研究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主持科技部863、973项目,总装预研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研发项目等。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7项,美国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授权66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次,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二等奖4次,三等奖2次,省部级自然科学三等奖1次,深圳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科技创新奖及自然科学奖各1次,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科技创新发明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次,中国电子学会科技发明三等奖1次。曾荣获全国优秀教师、深圳市劳动模范、深圳市十大杰出青年、中国科学院十大杰出青年称号。荣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二等奖、第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光学学会科技奖(王大珩光学奖),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995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周沧涛,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深圳技术大学工程物理学院院长,先进材料测试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市认定的国家级领军人才。现主要研究兴趣为:超强超短脉冲激光驱动新型粒子加速器和先进材料测试技术、高功率脉冲激光材料加载和激光驱动新能源、激光等离子体和材料物理大规模计算机模拟、以及相关前沿基础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等领域。现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重点专项“强激光驱动新型粒子源和辐射源”项目负责人。曾担任国家某重大科技专项“新点火途径技术”专家组副组长、国家某重大科技专项物理专家组成员、国家高技术863“惯性约束聚变技术主题”高功率激光技术专题专家组成员,为北京大学兼职研究员、浙江大学兼任教授、国防科技大学和深圳大学兼职教授。主持完成了十多项国家国防科研任务,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近几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等十多项。在国际核心专业刊物上发表150多篇论文。

  杜晨林,教授,主要从事激光频率变换技术与器件、激光加工制造等领域的研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已发表相关的SCI、EI收录论文近40篇。2006年被确定为第四批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2009年认定为深圳市高层次人才(地方级)。曾被评为2012年深圳市优秀教师,获得过2003年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自然科学类)三等和2006年深圳市科技创新奖(高等院校类)。所培养的研究生曾获得广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深圳大学优秀毕业研究生、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牛憨笨奖学金等奖励。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重点研究项目、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重点实验室提升发展计划项目、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

  张华,男,教授,理学博士,长期从事超强激光物质相互作用物理建模和大规模并行数值仿真方法研究,重点关注大规模粒子模拟、辐射流体力学、先进诊断源数值仿真等领域。近五年,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重大工程任务、军口863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学挑战计划,发表SCI学术论文30余篇。

  吴思忠,男,教授,理学博士,长期从事强激光驱动的高能量密度物理的研究工作,重点关注激光-等离子体相互作用、束流-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的物理建模和理论分析,并与相关实验研究紧密结合。近五年,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重大工程任务、军口863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学挑战计划,发表学术论文30 余篇。

  于永芹,女,教授,主要从事光子晶体光纤器件和飞秒激光微加工及其传感研究。IEEE和中国光学学会会员,目前正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主持并完成了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和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3项,参与并完成了深圳市科技局项目2项、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1项。2003年以来已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申请专利3项。

  李露,男,副教授,理学博士,现主要研究兴趣为极紫外相干光源及阿秒光源的研发、诊断及表征。重点关注气体高次谐波,固体表面高次谐波,激光等离子体产生的软射线光源。发表学术论文10 余篇,其中以主要作者之一于Nature Photonics上发表3篇论文,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性和重要应用价值,获得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

  郭晓杨,男,副教授,理学博士,现主要研究兴趣为超强超短激光技术、高重复频率固体激光技术、超快非线性频率变换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近五年,发表英文SCI学术论文30余篇(1作17篇)。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性和重要应用价值,获得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研究成果曾被Optics Express遴选为热点论文。

  黄太武,男,副教授,理学博士,现主要研究兴趣为等离子体光子学、激光等离子体加速器物理及应用、激光驱动新型辐射源及应用等。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国家某重大科技专项1项、广东省教育厅特色创新类项目1项,完成中国博士后基金1项。在本领域重要杂志上发表近40篇SCI论文,其中在Physical Review系列杂志发表10余篇论文,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论文17篇。此外,共参加20多次国际及国内会议,多次做大会邀请报告及口头报告。

  李慧,女,副教授,理学博士,现主要研究兴趣为拓扑绝缘体、拓扑半金属材料,新型半导体、磁性和超导材料的单晶薄膜生长以及磁学、电学性质等。以第一作者已在Adv. Mater., Carbon, Appl. Phys. Lett., J. Phys.: Condens. Mat等杂志发表多篇论文,另有Phys. Rev. Lett. Sci. Rep. Adv. Funct. Mater. 等多篇合作论文。

  苏彦涛,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主要有氧化物功能薄膜材料;强关联体系钙钛矿型过渡族金属氧化物结构与物性;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的结构与储能机制;原子层沉积装置和技术的开发,及其在能源领域的应用。承担国家自然基金、省部级及深圳基础研究项目多项,参与校企合作项目一项。担任Applied Physics Letters,Materials Letters,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等期刊的审稿人,在国际期刊发表文章30余篇。

  唐永波,男,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主要有相对论原子光谱性质研究、原子与物质相互作用、原子核结构性质、激光囚禁冷却原子和离子体系、超越标准模型的新物理。主持完成一项国家基金和一项博士后面上基金,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别项目多项。在本领域顶级期刊Phys.Rev.Letter、Phys.Rev.A等杂质上发表论文多篇,担任Phys. Rev.A , J. Phys. B , Phys. Scrip等期刊的审稿人。

  宋家琪,男,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主要有基于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的薄膜晶体管;半导体薄膜工艺及其物态表征分析;量子点工艺制备及其红外探测器的光电特性研究;承担深圳市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项目一项,参与香港基础研究项目一项,承担校级科技创新项目一项;担任Applied Physics Letters等国际期刊审稿人,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课程设置

  激光原理与技术,非线性光学,电动力学,原子分子物理,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与器件,计算物理等

  教学资源

  1) 研究生培养依托深圳市超强激光与先进材料技术重点实验室;

  2) 学院教师同时具备教学和科研优势,均有在国内外知名大学和研究所工作的经历;

  3) 学院拥有大型高功率飞秒激光器和高性能计算集群,这些设备仪器对研究生全部开放;

  4) 学院和北京大学、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等国内知名大学和研究开展广泛合作。

  奖励体系

  研究生的奖学金和助学金制度按照深圳大学以及深圳技术大学的奖学金政策执行。

  培养特色

  激光技术与应用方向的教学是结合现代光学及原子物理的基础知识的传授和激光工业技术及前沿科学的介绍,同时融入校企合作及科研实践的元素。

  1)尖端技术介绍:先进激光技术及其工业与科研应用;

  2)实践体会原理:开展专业实验,参与工业项目;

  3)专业视野开阔:聆听国内外专家的相关讲座;

  4)团队培养模式:参与老师科研项目,融入研究团队。

  就业情况

  培养的学生主要从事领域有激光技术、光学器件、激光精密加工、精密探测成像、纳米材料诊断、激光医学、生物成像等。同时也容易继续深造,从事光学工程、前沿超快激光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

  咨询方式

  咨询人员:苏老师;联系电话:0755-23256562;联系邮箱:cep@sztu.edu.cn;

  更多信息关于方向介绍、考试大纲、导师介绍等请参见学院网站。

  报考要求

  01 计算机技术 方向

  1)报考者的本科专业背景: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电子信息类、仪器类、生物医学工程类、机械类等任何一种;

  2)虽不具备上述本科专业背景,但对计算机技术有浓厚兴趣、编程能力强,基础好的学生。

  02 生物医学工程 方向

  欢迎具有工程学、生物学和相关背景的学生报考;欢迎推免生,欢迎具有博士授权或硕士授权高校的考生报考。

  03 光学工程 方向

  1) 报考者的本科专业背景:光学类、物理学类、数学类、生物医学工程类、材料类等任何一种;

  2) 虽不具备上述本科专业背景,但对先进激光技术有浓厚兴趣、数理基础好的学生。

微信:学府考研 微博:@学府考研辅导
十年关注,只做考研,陪你上岸,研讯、资料、干货都在这里!
微博微信扫码回复关键字“网课”,免费领取学府网课夯实班!

好成绩,从选择好老师开始

赵宇 考研政治

全国优秀高端教育品牌学府考研精品课研发团队,旨在为每一位考研学子提供最有效、最贴近实战的考研辅导课程

立即预约

热门专题

已有2015名学员在学府学习

你想学什么?写出来

Copyright© 2009-2020 北京学之府教育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xue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02389号-10